11月7日,电视剧《国色芳华》《锦绣芳华》研讨会在京举行。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、湖南省广播电视局、湖南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同志,以及专家学者、主创代表、制作播出机构代表、媒体代表等出席会议。
《国色芳华》《锦绣芳华》以盛唐牡丹文化为载体,讲述了芳园店主何惟芳与花鸟使蒋长扬经商报国、共守家国的传奇故事。

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执行总裁、《国色芳华》《锦绣芳华》总制片人张灼
本剧总制片人张灼分享了创作初衷与创作历程。她认为所有主创顶住市场压力,选择了“慢”,这体现在剧本长时间的反复打磨,剧组自主设计7万平方米的景,并且搭建四个主建筑群,制造3万多件道具;导演带领摄影团队,每一个镜头精益求精拍摄多条;演员团队没有追求固定档期和每天的拍摄日;后期对每一帧画面精雕细琢。“从《去有风的地方》的慢叙事到《国色芳华》《锦绣芳华》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,我们相信在追逐热点的潮流中,对内容的敬畏和耐心,也是我们稀缺的竞争力之一。”

《国色芳华》《锦绣芳华》总导演丁梓光
本剧总导演丁梓光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,他表示,创作之初主创团队便深入思考“如何让戏剧张力与历史真实性相辅相成”。这两部剧严格考据牡丹品种,认真学习唐代礼仪,参考了大量古籍与壁画,以“以花立业”为小切口,展现出女性成长、文化传承、家国情怀。优质的古装剧,既要守得住传统,也要接得住当下,希望以后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
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,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,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,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、教授杨乘虎,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,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杨慧等专家认为,这两部剧文化内涵深厚、人物刻画细腻,以“慢节奏”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,展现出“彼此成就”的情感追求与“安民报国”的事业境界,兼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,打通了古装剧通往历史的艺术之路,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衔接之路,打通了通往人性的古今共情之路,给予观众情感启迪与精神力量。
与会专家还围绕女性力量的彰显、古装剧中历史元素的展现、精品创作的自觉、“今人写古人”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。

评论(0)